“在‘雙碳’目標下,加快淘汰落后煤電有利于推動煤電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,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,助力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目標的實現,同時對減緩氣候變化和改善空氣質量都有積極作用。”在近日召開的“減煤電,加快淘汰落后煤電,助力減污降碳”研討會上,有專家如此指出。
對于煤電的角色定位,《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》有明確表述:嚴格控制新增煤電項目,新建機組煤耗標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,有序淘汰煤電落后產能,加快現役機組節能升級和靈活性改造,積極推進供熱改造,推動煤電向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并重轉型。嚴控跨區外送可再生能源電力配套煤電規模,新建通道可再生能源電量比例原則上不低于50%。
當前,各地正以煤電為突破口深化能源革命,煤電被委以重任卻“難題纏身”,不可或缺但又“充當綠葉”,煤電究竟該如何參與能源革命備受矚目。
■■機組持續升級換代
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助理研究員張詩卉表示,要實現“雙碳”目標,采用何種技術路線非常重要。而在各項路線中,煤電轉型是重中之重。“一方面,在全世界的降碳實踐中,電力通常是最早實現凈零排放的行業;另一方面,我國能源結構偏重,高度依賴煤電,煤電碳排放量占我國碳排放總量的近一半。”
煤電在我國屬于基礎保障性行業,在沒有可靠替代品的前提下,需要在幾十年間完成被革命和自我革命,難度可想而知。在“雙碳”目標下,煤電機組已開始積極升級換代。
“十三五”時期,煤電裝機從2015年的9億千瓦增至2020年的10.8億千瓦。裝機雖略有上升,但比重持續降低,從59%降至49.1%,這是我國煤電比重首次降至50%以下。
電源側逐漸低碳化,離不開煤電的大力轉型。上述研討會上發布的《重點區域典型省份河南、山東落后煤電淘汰調研與倡導報告》(以下簡稱《報告》)顯示,“十三五”時期,我國實際淘汰落后煤電機組4500萬千瓦,是計劃淘汰裝機的兩倍以上。其中,山東、江蘇、山西、河南等重點區域淘汰量占全國淘汰總量的一半。
■■市場機制要跟上
當前,煤電正由提供電力、電量的主體性電源,向提供可靠電力、調峰調頻能力的基礎性電源轉變。
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與環境專委會秘書長王衛權表示:“在新型電力系統中,新能源占比將大幅提升,煤電逐步向調節性、保障性、應急性電源轉變。抽水蓄能、新型儲能等扮演重要角色,共同平抑新能源發電的間歇性、隨機性、波動性。”
此前,我國煤電靈活性改造效果明顯不及預期。中電聯發布的《煤電機組靈活性運行與延壽運行研究》顯示,煤電靈活性改造滯后。截至2019年底,“三北”地區煤電靈活性改造僅完成5775萬千瓦,不到規劃目標的27%。深度調峰輔助服務補償標準偏低,已完成的改造項目收益不佳,影響了系統調節能力的進一步釋放。
降碳目標提出后,煤電靈活性改造“大步向前”。最新消息顯示,陜西省發改委表示,其研究制定了2022年全省煤電節能降耗改造、供熱改造和靈活性改造“三改聯動”任務計劃,涉及大唐陜西發電公司、華電陜西能源公司、陜煤化集團、陜西投資集團、國華錦界能源有限公司、德源府谷能源有限公司等的15臺機組。
煤電靈活性改造的例子不勝枚舉,但新能源裝機大幅增長,電力系統的靈活性要求也隨之“水漲船高”。王衛權表示,要想釋放煤電靈活性,需要完善市場機制。“比如,煤電利用小時數下降了,但如果電價能提高,‘電量×電價’的收益可保障利潤,煤電企業就有改造的積極性。但如果電量下降,電價也不提高,煤電長期處于虧損狀態,企業的積極性自然會受損。當前,電力市場仍以中長期交易為主,實時交易和現貨交易機制不完善,參與調峰的煤電機組沒有獲得應得的穩定收益。”
■■安全是第一要務
能源革命是復雜的系統性工程,電源側清潔低碳轉型,不是簡單的關停、淘汰煤電,也不是簡單的加減計算。業內對煤電之所以慎之又慎,與能源安全密切相關。
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項目高級顧問楊富強表示,新型電力系統的難點與挑戰首先是安全可靠。“截至目前,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40%左右,對電力系統的靈活性要求變高。當前,應把安全可靠放在電力系統的首位。在經濟性方面,電力系統比之前更復雜,瞬時的靈活性電源要備用待發,發電、輸電、用電都會上升,用戶的可承受性就成了焦點問題之一。”
在王衛權看來,借助煤電轉型深化能源革命,電力市場的作用不可或缺。
“要構建高效運轉的電力批發市場。深化電力體制改革,核心目標就是要有效配合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進程,保障新能源滲透率不斷提升。但新能源裝機不斷上升,對電力系統的安全性、可靠性帶來很大挑戰,這就需要建立高效運轉的電力市場,有效還原電力的時間價值和空間價值,實現電力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優化配置。”王衛權說。